1.原油 美元 黄金 利率 外汇 关系联系(期货)

2.详细讲述一下俄罗斯的经济体系

3.俄罗斯联邦的预算系统在全球经济不稳条件下,债务风险评估。

4.为什么有战争黄金和原油就会涨?

90年代一桶原油价格_1990年石油价格是多少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事件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政府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97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www.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资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事件,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97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97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97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97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97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原油 美元 黄金 利率 外汇 关系联系(期货)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急需~~老师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美国总统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采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采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政权更迭,根据国际法,开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政权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详细讲述一下俄罗斯的经济体系

黄金、美元与石油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三者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同时这三者也是世界经济“晴雨表”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多数投资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少人只是简单地知道一些表象,并不十分清楚地了解其中的缘由。笔者这里试图深入分析黄金、美元、原油三者之间关系的由来,以便帮助投资者对全球宏观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

一、黄金与美元的负相关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黄金的价格以美元计价,受到美元的直接影响,因此,黄金与美元呈现很大的负相关性。

首先,美元的升值或贬值将直接影响到国际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黄金价格的变化。从黄金的需求方面来看,由于黄金是用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使用其他货币购买黄金时,等量资金可以买到更多的黄金,从而刺激需求,导致黄金的需求量增加,进而推动金价走高。相反,如果美元升值,对于使用其它货币的投资者来说,金价变贵了,这样就抑制了消费,导致金价下跌。

其次,美元的升值或贬值代表着人们对美元的信心。美元升值,说明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增强,从而增加对美元的持有,相对而言减少对黄金的持有,从而导致黄金价格下跌;反之,美元贬值则导致美元价格上升。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这段时期由于其它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远远大于投资黄金,投资者大规模地撤出黄金市场导致黄金价格经历了连续20年的下挫。而进入2001年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美元兑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汇率迅速下跌,投资者为了规避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开始重新回到黄金市场,使黄金的走势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点。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虽然逐步走出衰退的阴霾,但受到伊拉克战争等负面影响仍使得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2003年海外投资者开始密切关注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尽管美联储试图采用货币贬值的方法来削减贸易赤字,但这种方法似乎并不奏效,美元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大量资金外流到欧洲和其它市场。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将美国金融危机推向了高潮,美元加速贬值,黄金投资的规模也出现创纪录的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美元与黄金的负相关性是从长期的趋势来看的,从短期情况来看,也不排除例外情况。如2005年便出现了美元与黄金同步上涨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一体化进程由于法国公投的失败而面临崩溃的危机,欧洲经济一直徘徊不前,英国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和倒退,原本应该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的欧洲央行由于美元与欧元利差拉大的羁绊而左右为难,只能勉强维持现行利息水平,英国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而调低利率,欧元和英镑因此而受到市场抛售,投资者短期内只能重新回到美元和黄金市场寻求避险,推动了美元和黄金的同步走高。

二、黄金与石油的正相关关系

黄金与石油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通常是正向变动的。石油价格的上升预示着黄金价格也要上升,石油价格下跌预示着黄金价格也要下跌。

首先,油价波动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美国经济走势直接影响美国资产质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美元升跌,从而引起黄金价格的涨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当油价连续飙升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随即调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油价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高油价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以及通胀预期逐步升温,继而推升黄金价格。

在黄金、石油、美元这三者的关系里,黄金价格主要是用美元来计价,石油也同样是。上世纪70年代初,二战后搭建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价格与石油价格双双脱离了与美元的固定兑换比例,出现了价格大幅飙升的走势。三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相互有所制衡,在彼此波动之中隐藏着相对的稳定,在表面稳定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变动。从中长期来看,黄金与原油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大小幅度有所区别。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黄金与石油按美元计价的价格波动相对平稳,黄金平均价格约为300美元/盎司,石油的平均价格为20美元/桶左右。黄金与石油的兑换关系平均为1盎司黄金兑换约16桶石油。这一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1盎司黄金兑换约30桶原油。不过,随后原油由于供应紧张,价格大幅攀升,同期黄金却出现相对滞涨,截至目前,1盎司黄金仅能兑换约12桶石油的水平。从目前石油与黄金的兑换比例来看,黄金价格依然有上升空间。

三、美元与石油的负相关关系

美国经济长期依赖石油和美元两大支柱,其依赖美元的铸币权和美元在国际结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掌握了美元定价权;又通过超强的军事力量,将全球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置于其直接影响和控制之下,从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掌握了石油的价格。长期来说,当美元贬值时,石油价格上涨;而美元趋硬时,石油价格呈下降趋势。

四、从三者关系看黄金价格走向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金、石油与美元这三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金由牛市转为熊市尚言之过早,这是因为:

首先,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黄金非可再生资源,供给的增加呈下降态势,而需求却不断攀升,价格必然不断上升。

其次,由于石油与黄金价格的同向变动关系,世界经济对石油的耗费量日益扩大,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黄金价格同方向变动;另外,从历史上黄金与石油的兑换关系来看,目前每盎司黄金兑换石油桶数较低,黄金价格应该有上升空间。

最后,尽管近期美元出现反弹,甚至有投行认为美元或将逆转持续多年的弱势格局,但美元的反弹是建立在次贷危机扩散到欧洲的基础之上,美国经济无论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房地产市场,抑或是金融市场,都并未出现明显转机,滞胀以及双赤字是摆在美元反弹头上的一把利剑。目前的市场环境与2005年相似,欧元区经济陷入困境,美元尽管基本面较差,不排除投资者在抛售欧元的情况下,回到美元和黄金市场寻求避险推动美元和黄金同步走高。

详情咨询扣扣

俄罗斯联邦的预算系统在全球经济不稳条件下,债务风险评估。

一 经济增长的现状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大致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稳定复苏两个阶段,即1991~1998年连续7年的经济衰退和1999年以来连续8

年的恢复性增长,并以年均6.4%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出色表现不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和对外政

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关注。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四个新

兴的“经济巨人”,复合成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新词汇———“金砖四国”(BRICs)。200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

告》,预测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9%;2007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一预测进行了更新,将世界经济增长率上调至5.2%,主要原因

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包括对俄罗斯经济的乐观估计。因此,不少国际问题专家和国际组织断言,“俄罗斯重新崛起”是必然的,

它将于2028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并将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持续增长了8年的俄罗斯经济的现

状。

(一)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好转,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行列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下降的最直接表现和最主要原因便是其经济的“雪崩式”滑坡。20

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其激进的经济转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沦为世

界二流国家,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到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5”。

2000年以来,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恢复性增长,总体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2000~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增长了70%,工业增长了75%,投资增长了125%。

2006年,俄罗斯GDP增长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增幅达6.7%,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

2007年的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将再度使经济学家们感到惊讶:与2007年初的预测不同(6.6%),俄罗斯GDP增长速度达到8.1%,经济

总量达到1.35万亿美元,人均GDP达9

500美元[3],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与此同时,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199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俄罗斯结束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

初的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危机。

2007年以来,拉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俄罗斯固定资本投资实现了高达21%的增长,工业增长速度达到了6.3%。

特别突出的是加工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加工工业的增长率为9.3%,相比较而言,矿产资源开采仅增长了

1.9%,而发电量减少了0.2%。2000~2007年,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一倍多,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2000年俄罗斯有30%的人口处

于贫困线以下,目前这一指标已经降低到了14%。这8年里,平均工资从2 200卢布增长到12 500卢布,平均退休金从823卢布增长到3

500卢布,从而促成了俄罗斯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扩大[4]。

(二)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善,抵抗风险能力增强

近年来,俄罗斯联邦预算稳定基金的设立和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俄罗斯财政金融状况得以明显改善的重要前提。

俄罗斯法律明确规定,稳定基金是俄联邦预算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由石油价格超过基准价格而形成的超额税收收入提成形成,单独核算和管理。稳定基金

的任务是,“在原油价格低于基准价格[5]时确保国家预算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避免原油价格波动导致的不良影响”[6]。稳定基金设立于2004

年1月1日,2004年2月1日的初始规模为1 060亿卢布。当时,俄政府预计2004年的稳定基金可达到800亿~1

000亿卢布。但是,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势头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稳定基金的规模也迅速扩张,一年之后就达到了5

000亿卢布。截止到2008年1月底,俄稳定基金的规模已达到3.85万亿卢布。

2月1日,俄罗斯稳定基金被分为储备基金(当发生世界金融动荡时的安全气囊)和国家福利基金(其收入将用于退休金改革)。

同时,近些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俄罗斯依靠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而形成的大量外贸顺差,对稳定俄国内经济、填补国库空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俄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4月1日,俄黄金外汇储备量已达5 0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2007年,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俄通货膨胀率高于政府年初时8%的预测,达到11.9%。虽然俄罗斯的通货膨胀顽疾并没有完全治

愈,但价格相对稳定的趋势和充足的黄金外汇储备为卢布的自由兑换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俄政府相信,以这样的外汇储备实力来保障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绰绰有

余的,可以说为可能发生的货币投机风潮、突发性贸易支付冲击和国际收支短期失衡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证[7]。从2006年7月1日起,俄罗斯取消了货币领

域里最后一道限制,从而实现了卢布可自由兑换这一战略性任务。

(三)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吸引外资显著增加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俄罗斯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别国无法企及的坚实基础。俄已探明的资源储量

约占世界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俄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美国为10万亿美元,

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仅为2.5万亿美元[8]。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生产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组中,

能源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定位,处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资源产业正拥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因此,资源产业,尤其是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其在世

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的卢布贬值和2000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为俄罗斯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外

部环境。2000年以来,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总额从2000年的1 05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

5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3 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进口1 997亿美元,同比增长44.9%;顺差从2006年的1

634亿美元下降到1 528亿美元,减少106亿美元,这意味着全年净出口同比下降6.5%。据俄海关公布的数据,在2007年俄罗斯3

524亿美元的出口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为2

200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62.4%[9]。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飙升以及欧洲国家更加依赖俄天然气,使得俄油气出口收入大增,从而促进了俄罗

斯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明显好转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2002年,美国和欧盟分别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2003年,国际信用评级机

构穆迪公司一次将俄主权信誉等级提高两个级别,由适合投资的BA2级提高到适合投资的BAA3级;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所做的投资信心调查表

明,俄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行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2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7位,进入世界最受欢迎的10大投资地之列。西方商界不仅开始议论

“俄罗斯经济

现象”,而且开始大举进入俄罗斯这一新兴投资热土。可口可乐、肯德基、三星等纷纷扩大对俄的投资。根据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2006年相

比,2007年的资本净流入增加了一倍,达到823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471亿美元,占国内总产值的3.3%[10]。对俄罗斯进行投资的国家主

要是:英国、荷兰、塞浦路斯、卢森堡、瑞士、法国、德国、爱尔兰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投资占外国对俄累计投资额的86.3%,占外国对俄累计直接投资的

85.1%[11]。

我们在盘点俄罗斯经济业绩时不能忽视的是,面对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的艰难形势和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其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尤其是加

入“七国集团”(G7),使“G7”发展为“G8”,并于1998年成为“G8”的完全成员。可以说,“G8”见证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主要变

迁,其议题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转换,从经济议题扩展到政治、安全议题乃至全球问题等领域。由于在上述领域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八国集团”渐渐被世

人誉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治理中心。2006年7月,俄罗斯首次以主席国的身份举办了八国峰会,能源安全、防控传染病以及发展教育等峰会主题既具有全球意

义,也体现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特色。现在,俄罗斯在G8内部已经体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作用也在日益提升。

二 经济增长中的隐忧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已确立了本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方向,客观上说已经选择了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机制和国际环境,为其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基

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雪崩式”滑坡,严重损害了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存量基础,错过了发展的机遇,而1999年以来俄经济的恢复性增长终于使国家摆脱

了危机,走上了重新崛起的道路。但是,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已经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经济,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俄罗斯经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

“增长中的隐忧”。

(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升级艰难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大部分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但是,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仍是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任重道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对各国经济的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新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全球经济在这一轮技术创新背景下形成了“美国—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新格局,其中美国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周

期性转移,形成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日欧利用高新制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高新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转轨国家)则只能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和普通制造业领域发挥成本优势,从而寻求自身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这样看来,如果高盛公司把“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和印度分别视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话,那么,将俄罗斯作为“世界原料

供应基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畸形尤其是能

源原材料比重过大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特别是燃料—原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俄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天然气、煤炭、

电力、有色和黑色金属以及机器设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维持了燃料—原料类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态势,这类商品的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多年呈上升势头:1994~2000年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82%~85%。其中,燃料类(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商品出口额占出

口总额的比重为40%(金属类占20%)[12]。2004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9.9%,2005年达到了61%,2006年进一步升高至

68.5%,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67.7%。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会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会时常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从而使

本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因素的左右而产生波动,以至于俄政府和国际组织在预测俄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作为重要参考因

素。例如,2007年8月,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把对2007年的石油价格预测从5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从而将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

测从年初的6.05%提高到7.3%~7.4%。

应该说,俄罗斯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不合理的,它是其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体现。如果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苏联工业是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那么,经济转轨初期的俄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话,而

在进入21世纪后的高科技时代,如果不改变这种畸形落后的产业结构,经济就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更不可能占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甚至有可能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样就会在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

格局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正如有文章指出,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出售资源只能作为经济复兴的起点,“资源兴国”战略不可能引领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

要改变这种产业结构,不仅需要正确的经济政策,而且需要大量投资和先进技术,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16]。其实,俄罗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

点。2007年4月,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在政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罗斯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

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二)缺乏发展人力资本的条件,经济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着与发展人力资本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特别是有劳动能力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高,人的预期寿命降低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人口老龄化等,这一切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

同时,由于卫生、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具有专门知识和熟练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缩小。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

期纲要》指出:“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卫生、社会领域和教育体系的效率不足,是恶化人力资本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因的因素之一”。

竞争力概念一般包括商品竞争力、商品生产者(公司)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几个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要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商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商品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需求、价格、质量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业绩等。商品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价格,而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成本。  

商品生产者或公司(企业)竞争力包含在一系列的优势中,这些优势只有在世界市场上通过与外国公司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才能显现出来。生产的盈利水

平、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战略计划、管理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都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实际上,公司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

质量,即公司战略和公司行为;二是公司经营环境的质量,即微观经济环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提供的数据,到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公司竞争力不仅大大

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韩国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外,经理人水平也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俄罗斯

的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53个被调查国家中,俄罗斯经理人水平位居第51位,金融企业家为第50位,售销企业家为

第52位,管理专家的培训水平为第50位。这说明俄罗斯公司的竞争力很低。正因为如此,普京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多数经济部门

缺乏竞争力是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威胁。

国际竞争力是商品竞争力和公司竞争力的综

合反映。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来看,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

财富的能力。IMD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效能、政府效能、基础建设以及经济表现等四大类指标。俄罗斯在1994年第一次被列入国际竞争

力的报告中,但当时并没有把它按照竞争指数列入排名表,只是按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些比较。1996年,俄罗斯正式被列入排名,当时

它位于第48名,实际落后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国

际竞争力有增强的趋势。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7年5月公布的2007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俄罗斯从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在2008年《国

际竞争力报告》中又从第43位降至第47位,仍然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韩国为31位,印度为29位,

中国为17位)。

应该看到,俄罗斯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虽然其经济充满活力,但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政府的主要难题之一。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俄竞争力的上升势头估

计会保持下去,按GDP排名也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1],但要想挤入世界经济竞争力排名前10位还有异常艰难的道路,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动尴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难有建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民族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之一,只

有积极融入这两大潮流,才有可能通过市场规则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加快经济增长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增强国家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俄政府在上述

两个方面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近期内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前景比较渺茫。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

进行合理配置,是各国经济紧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经济整体的一种发展状态和过程。作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从目前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看,应该说是处在最低水平上。参与贸易全球化的

重要表现不仅是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俄罗斯从1993年提出申请至今已近15年,入世谈判却仍在进

行中。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长期游离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不仅破坏了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完整性,也使俄罗斯无法享受到全球自由贸易的利益。俄政府希望在

2008年之前完成入世谈判的所有工作,这不仅取决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取决于俄要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除此之外,俄参与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程

度就更低了。

当然,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从而引发新一轮空前激烈的竞争。

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比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相对上升,从而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俄罗斯能否成为“崛起中的大国”,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格局中

处在什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进程中,俄罗斯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前景远不乐观。

如果说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那么欧盟东扩则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空间大为收缩。1998年,俄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认为“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前景最好的经济联合体”,并将俄罗斯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的潜力使俄罗

斯最有效地融入亚太地区一体化”。

但是,由于APEC组织本身的特征和局限性,很难在近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不可能给俄罗斯一席之地的。这就构成了俄罗

斯还没有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难有建树的尴尬局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实现要

素优化配置、强化竞争实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置身于这一进程之外,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俄罗斯也不例外。

三 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普京经济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战略宗旨是“强国富民”。因此,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了在到2010年

的10年内使GDP“翻一番”的战略目标,2004年又提出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保证GDP“翻一番”、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和减少贫困。为此,俄政府制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政

策措施。实际上,俄政府和经济学家已经把目光放得更远,开始预测到2030年的经济发展前景。综合俄罗斯官方文件、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最近俄经济中出现的一

些新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立足能源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 谋求经济的“赶超型”发展以及刺激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使资源这一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争当世界“能源超级大国”

(二)使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三)大力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为了避免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改善经济结构,俄政府继续通过引导国内投资和消费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带动国内消费需求。2004年以来,由于俄罗斯政府实施了居民实际收入超过GDP增长幅度的政策,从而带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根

据俄联邦预算,2007年俄政府仍投入巨资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让低收入者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际利益。按计划,2007年俄公务员平均工资提高

15%;退休金标准提高20%以上;军人津贴标准在年初提高15%的基础上,从秋天开始又提高11%,大学生的助学金标准从2007年9月1日起提高

50%。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俄罗斯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消费与生产互动的角度来考察,在居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二,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许多年来政府不愿意建立国家直接参与商业项目的机制。最近两年,俄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建立了专门扶持相应投资项目的机制。

综上所述,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确实以其较高

的增长速度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其综合国力的逐渐恢复,甚至出现了“俄罗斯威胁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俄罗斯经济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力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经济未来的走势。尽管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自由程度、司法

和商业竞争制度完善、社会收入差距、技术创新与开发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此外,未来世界的总体经济环境、政治稳定等外界因素,也会

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什么有战争黄金和原油就会涨?

国家风险是伴随着国际贷款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并在国际贷款规模迅速扩大的现代社会,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居民的重视。世界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国家风险评估制度,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掌握借贷国未来的偿还能力,正确地进行贷款决策。随着这一制度的执行和推广,国家风险一词开始适用,时至今日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专门术语。国家风险评估是系统分析可能诱发国家风险或影响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便把握风险发生的根源和类型,进而测定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债务国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说来,国家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对政治、社会和经济三大要素进行评估。作为国家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国家风险评估历来受到国际信贷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截至1998年底,俄罗斯的外债已达到1508亿美元,内债约7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外国人持有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1998年8月17日前他们购买了160亿美元的这种债券),还有地方政府借的外债(约50亿~100亿美元)。这些巨额债务,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1。俄债务危机的成因极为复杂,财政亏空是一个直接原因。俄罗斯新的《税法典》长期得不到通过,至今基本沿用苏联时期的征税办法,税收不合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一方面国家无法将新出现的行业纳入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税负依旧沉重不堪,税款拖欠愈来愈严重。1998年第一季度税收只完成60%,国家财政严重亏空。为应付不断出现的支付危机,政府不得不大量借债,发行短期国债券,结果形成“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致使国债收益率大大高于贴现率,不仅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抢购国债、伺机炒作,而且国家债务总额迅速攀升。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能使债务国的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并且从长远看,俄债务形势的发展不容乐观,故从国家风险评估的角度对俄罗斯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会对我们今后的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启示。

俄罗斯的债务问题始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此之前,苏联几乎没有直接对外举债,外债总额只有10亿~20亿美元。而在1985~1991年这6年中,外债达到了近900亿美元。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承担了前苏联的债务。同时,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俄罗斯转而依赖西方贷款以稳定财政。特别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政府预算连年都有巨额赤字。1992~1997年的6年间俄罗斯共借外债321亿美元。1995年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好转,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贷款。在俄罗斯1995年联邦预算草案中,曾规定使用127亿美元的国际信贷弥补72万亿卢布的赤字。1995年国债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9.5%。到1996年底,这一比率已跳高到44%,外债就已达1270亿美元,内债已达250亿卢布,折合450亿美元。1997年前半年,由于没有大选,车臣战争结束,政治性开支比1996年同期大为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也比1996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即使这样,1997年底,外债已超过了1300亿美元,内债进一步增加到570亿美元,内外债加在一起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由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多年来弥补预算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借外债,发行债券(借内债)。外援贷款的增多使俄外债越积越多,据统计,仅1998年一年时间就借债27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此外,政府和企业的拖欠也越来越多。截至1997年7月1日,拖欠的工资总额比1996年底又增加8.2万亿卢布,增加了17%,达到了55.33万亿卢布。至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总计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0%,约1万亿卢布(合1600多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国债的发行基本上不是国内的资金积累,而是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流入。1997年的外债相当于俄国内总产值的26%。在国库券(卢布)市场上,40%的国库券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它既无助于俄预算赤字的弥补和物价的稳定,也使俄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极为脆弱。1998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向俄提供的新一轮高达226亿美元的贷款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面临的经济问题,只能使俄外债负担更加沉重。沉重的债务负担日益成为束缚俄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总之,俄罗斯经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债经济。

现在,俄罗斯支撑这种沉重债务负担的主要途径是借新债还旧债,另一个途径是靠更多地出售资源增加外贸顺差。但这两种办法都很难长久使用。仅就外贸而言,情况已经在恶化。事实上俄罗斯出口额增长率早已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向。1993年出口额增长率为39.6%, 1995年已下降为19.5%, 1996年进一步下降为9.7%, 1997年上半年则变成了负增长。由此看来,虽然俄罗斯资源十分丰富,但靠出卖天然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已是行不通了。

一切政治和社会要素对一国信用和偿债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都将反映在该国的经济统计之中。特别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充裕、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乃至综合经济实力是否强大等重大经济问题,对该国的信用和偿债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国家风险评估中,经济要素的评估最为重要,其涉及的内容也最为广泛。

(1)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原苏联的70%以上;西伯利亚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蓄积区(仅次于波斯湾);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蓄积量的20%,煤炭占30%, 石油占40%,天然气占45%,油页岩占50%。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俄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型原子能发电站有列宁格勒和新沃罗涅日原子能电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电站29座,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3%。俄罗斯联邦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但由于目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加上企业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性投资不足,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历来十分崇尚教育。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刻意追求培养近代军事科技人才,以及当时先进的西欧造船、纺织等技术。这种巨大的投入,保证了沙皇俄国在此后的发展中有了一定的动力。苏联建立以后,又根据计划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对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极为有利的人才,从而推动了苏联经济的腾飞。苏联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出的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又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今天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原苏联计划体制培养的各种科技人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这类急需人才更是依赖于原有的人才。但是由于俄罗斯目前财政困难,致使科技投入一再缩减。俄罗斯的很多研究机构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造成人才大量外流,仅1993年就流失了约1/4的科研人员。其结果导致俄罗斯科研严重萎缩,1991~1993年短短3年间,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量减少了90%以上。

1997年初俄罗斯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规划包含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政府总是把生产的回升希望寄托于投资回升,特别是外国投资增加上;但另一方面,又恰恰是这种寄托最难实现,政府的预测与实践的差距最大。例如,1997年政府预定投资会停止下降,甚至开始增加,而前半年的实际却是,投资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又下降了近10%。如果其他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市场条件没有根本的好转(各种资源需通过市场来配置),现存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即使有更多的投资,也很难使经济有较稳定的回升。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这种回升也将是缓慢与不稳定的,与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和起飞还有很大的区别。

综合以上的分析,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总产值(GDP)出现稳步回升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在1997年俄前政府就提出1998年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工业产值增长4%. 新政府也寄希望于到秋季开始好转,年底实现GDP和工业重现增长。而实际上1998年多项经济指标都有所下降,国内总产值出现了0.5%的负增长。政府预算不切实际,入不敷出。预计1999年俄罗斯社会可能重新出现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并发的局面。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总产值可用来说明一国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GNP或GDP的增长可提高一国的对外偿债能力,与国家风险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黑勒(H.R.Heller)曾对GDP与外债额作过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为每增加1美元的GDP,外债总额大约提高19美元。另据统计,至1998年底,俄罗斯还有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生产能力只维持在1991年的1/3的水平。由于生产上不去,企业间三角债沉重、国内70%的经济活动为易货贸易等原因,加上国家税收计划无法完成,国库空虚,国家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很少。近年来,俄罗斯超级新贵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导致国内资金短缺。90年代以来,从俄罗斯流向国外的资本总额在1500亿美元以上。资本积累率可用来说明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像俄罗斯这种资本积累率较低的国家往往会持续地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外来资金的需求较大。

(2)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

货币供给可用来表示一国的货币政策是膨胀性还是紧缩性的。如果货币供给过多,短期内可能刺激经济发展;但就发展而言,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削弱出口创汇能力,对偿还外债产生不利的影响。俄前政府提出1998年通胀率控制在8%,货币量(M2)增加22%~30%;新政府调整为,通胀率控制在10%以内,货币量(M2)增加30%. 许新:《俄罗斯新政府政策走向和经济前景》,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其结果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很高。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应该低于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发展,而俄罗斯在经济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全年仍高达12%左右。《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意味着即使稍微放松银根,通货膨胀也会马上腾升。通货膨胀率与偿债困难的相关关系是,通货膨胀推动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最后导致一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偿还外债。俄1998年上半年外贸下降4.4%,其中出口减少14.4%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胀控制不力。美国学者沙峻(N.Sargen)在研究中发现,延期偿债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是如期偿债国的7倍。总之,俄罗斯经济仍未能完全摆脱这样一种连锁反应:货币短缺-增发货币-通货膨胀-出口减少-影响还债。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俄会发生严重债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时,不难看到,经济转轨中未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金融市场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俄罗斯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开业和经营方面,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控制度。转轨初始,原来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银行业,立即涌现出大量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到1996年4月1日,已注册商业银行多达2599家,还有5514家其他信贷机构。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并没有为俄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更没有为提高俄资金运行效率作出应有贡献。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俄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外汇交易和证券交易,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量为数极少。1997年初,俄罗斯银行对非金融性企业的贷款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波兰和匈牙利银行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俄罗斯的2倍。极少量的对企业贷款中,绝大多数是为期不到1年的短期信贷,几乎没有中长期贷款。如此严重的银行业结构问题,不仅使俄罗斯经济回升缺乏投资来源,更使俄经济对举债过日子产生了依赖。

(3)进出口贸易

出口实绩和出口扩张力可用来分析一国的出口现状和前景。一国的出口多,创汇能力强,其面临的偿债困难就小,不然则相反。俄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20%靠外贸出口来实现,外汇收入的1/3来自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下降,导致俄罗斯出口收入锐减。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从21美元/桶一度跌到12美元/桶左右,下降了约40%,天然气的价格也下降了15%,使俄原油出口(每年1.2亿吨)从盈转亏,年损失达50亿美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导致1998年外贸顺差大大减少。特别是原油产量的下降,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油井一旦停止工作,那么30%的油井以后就再也无法使用了。这对于主要依赖这两种资源出口创汇的俄罗斯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俄出口产品单一,不利于避开国际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无法保证创汇水平的稳定。

(4)对外债务情况

外债总额占GNP(或GDP)的比率,可用来说明一国外债与该国经济实力的关系。尽管一些国家外债总额的绝对值很大,但是与其GNP相比,却相对小得多,由此可断定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并不重。不然则相反。目前,俄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远远超出世界银行规定的20%的警戒线,这说明俄罗斯国民的国民生产成果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于偿还债务,其可用于国内生产与消费的部分则相对较少。由此可断定俄的负债程度已很高,不应再扩大外债的规模。

举借外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资金短缺的困难,有助于加快借款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举债过多,特别是在借款条件恶化、国内经济不景气、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借款国就很容易陷入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境地。例如,1981年3月,波兰政府宣布无力偿付到期外债的本息,预示着债务危机的到来。1982年8月墨西哥决定停止偿还一切外债,接着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许多国家纷纷仿效,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债务危机。为克服危机的发生,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和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第一,全面改革税收体制,拓宽增收渠道,保证税款如数到位。(1)把税收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从法人转向自然人,以保证税收的到位。(2)扩大税基,新设了对小商业、业、服务业的征税,并增 收个人所得税;年收入高于10万卢布者需交纳30%的所得税,其余则交12%. (3)统一税率,国家统一征收20%的增值税,除面包、奶制品和药品外,对其他商品一律征收5%的销售税。(4)严肃税收纪律,建立纳税人清单制度,对偷、漏、欠税者采取严厉的行政措施,甚至上诉法庭,拍卖企业资产。政府预计,如果上述措施得以落实,可增加税收370亿卢布,约占预算收入的10%.

第二,为了实现财政健康化,必须削减国家预算赤字。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在1998年4月11日签署的《1998年经济和结构政策声明》指出,1997年俄预算赤字占GDP的6.75%, 1998年应降为5%, 1999年降为3.7%, 2000年降为2.6%, 2001年降为2.4%,使联邦预算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确保预算方案稳妥,叶利钦强调从1999年起预算方案应当实事求是和从严,其收入部分应当建立在对经济发展不乐观的预计基础上。减少预算支出的重要方面是限制国债的增加和还债付息支出的增加。目前,还债支出已占预算支出总额的34%,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01年这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70%。俄政府规定1999年国债付息支出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3%,到2000年应减少到3.7%, 2001年再减少到3.5%。为此,必须逐渐减少国家借款数额,优化债务结构,将卢布债券转化为美元债务,在此基础上不再增加国债,稳定国债占GDP的比重。

第三,经济转轨的重点从体制转换向结构改造过渡,以扩大出口创汇能力。结构改造的核心思想是,选择和培育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带头部门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点。这主要是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出口潜力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合资和股票上市等手段吸收外国投资和进行科技合作,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这些措施达到预期目的的障碍重重。俄罗斯仍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改革以来,传统的高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在俄罗斯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苏联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依然阻碍着经济改革及其发展。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在影响着经济决策。故俄罗斯在短期内走出债务陷阱的前景依然暗淡。出路何在?外国债权人要想收回自己的钱,可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根本调整债务达成协议。

                          (责任编辑 李 禄)

1 维·戈罗瓦切:《债务绞索》, 《俄罗斯劳动报》1999年3月16日。

因为原油和黄金的走势是成正比的。当战争发生将导致原油的上涨,这将导致黄金的上涨。这场战争将给原油供应和运输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市场恐慌和战争将消耗大量能源。黄金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在战争期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值。票据可能无效,财产可能受损。黄金是硬通货。如果价格高,它将根据需求而上涨。

黄金是战时保值的最佳选择。战争期间,全球政治环境不稳定。在战争中,人们往往不信任纸币,全球风险厌恶情绪高涨。人们会囤积黄金,以保持其价值,作为他们的经济支柱。投资者将涌向黄金,使黄金价格继续上涨。

战争是黄金崛起的催化剂。从历史上美国参与的战争来看,战争对黄金价格有着重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海外发动的战争推高了黄金价格。此外,不仅美国的对外战争会推高黄金价格,其他国家之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也将增加全球风险厌恶情绪,推高黄金价格。如果突然爆发战争,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是爆炸性的。如果这是大多数人预期的战争,黄金价格会在战争爆发前如预期般上涨。现在战争已经爆发,市场在推动金价上涨方面发挥了作用。

原油是全球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的商品之王。我们习惯将未加工的原油称为原油,除了工业产品,我们吃的和穿的东西中也有原油。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商品之王。它在确保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包括近30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其爆发的原因不仅是地区和的结果,也是大国希望通过军事力量控制原油资源和世界经济运行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走廊。因为战争主要发生在丰富的原油资源上。以及占据核心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原油为核心的能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