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几个调侃FGW和油价上涨的小段子

2.未来7月起:油价或将下跌,粮价、猪价有变?化肥价也可能要降?

油价下跌专家怎么说_油价持续下跌段子

“95加满”原意指是把95号汽油加满,现在更多是内涵当前的油价太贵,已经加不起油了。

“92加满,负债满满,95加满,倾家荡产,98加满,三代还款”,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顺口溜。随着油价的大幅度增长,95号汽油或将步入9元的时代,在这之前,油价已经实现了五连涨,涨势的疯狂程度让车主们直呼难以接受。

3月17号是接下来一轮油价的调整窗口,在这之后很多人可能就“弃车”了,因为属实消耗不起了。在上一轮的油价调整中,95号汽油每升上调了0.22元,汽油价格经过4轮的调整,累积上涨到了1125元每吨。

经历过上一轮的调整之后,加满一箱95号汽油比起之前大概要多花11元(参照家用轿车50升的容量来计算)。而在这次之后(3月17日新一轮油价调整),预估家用轿车加满一箱油的用油成本还将增加40元左右。

我自己开的是大众朗逸PLUS,油箱加满是51L,每百公里的油耗在7L左右。我用的汽油是95的,价格在8.42元每升,加满一箱油在430元的样子。折算下来,每公里大概花5毛5的样子。

如果按照有关机构的预估“预计上调油价1040元/吨左右,折合升来看,约为0.78-0.94元 / 升的涨幅。”那么我装满一箱油的价格大概会在470元到478元之间,比之前上涨了40多元。除去每个月还房贷和吃饭的钱,剩下的那点钱可能就只够油费了。

我每天来回总计路程在50公里的样子,一箱油也就够用14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仅仅是邮费的消耗就得30多,一个月将近千把块,这对我们普通的打工族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对于油价的不断上调,有关部门也给出了回应:“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进一步攀升。由于中国原油、天然气外比例较高,会受到影响,进口成本客观上会有所抬升。但总体上看影响是可控的。这是因为,中国一方面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因此能源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已经多元化,而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洁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将有效对冲和减缓外部影响。”

这一回应也释放了相关的信号,油价会上涨,但是总体可控,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倾向于新能源。但是在此,我真心希望油价别再上涨了,否则可能真的是像段子说的那样“95加满,倾家荡产”!

求几个调侃FGW和油价上涨的小段子

我看到你这个问题,耳边又响起了这个段子:“国际上涨我上涨,我受国际的影响”;“国际下降我不降,我和国际不一样”,这个段子也直接说明了油价上涨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还是处在三四线城市的普通老百姓,月均收入4500左右,现在只有一台1.5L的汽车(价值9万元),我先列一下自己最近养车的情况吧(按年算)

商业险(三者200万、司乘以及人员意外)+强险:1200元(最省了(*/ω\*))

洗车2个月一次,30元/次,180元。

罚单(预算),300

保养,1500

油费:92号,正常每个月加2次,一次250(按照目前油价)左右,共500;一年有元旦、清明、中秋、端午、劳动节、春节、国庆7个节日,平均多一次。一年下来就是:

250x12x2+250x7=7750元

综上一年的养车费用:1200+180+300+1500+7750=9930元。

我想特别说一下,因为上班地方距离家里有10多个公里,还有碰上下雨天或者大热天带娃的时候也还是需要开车的。

我的车还是小型车,共32升的油箱,一般快没有的时候就需要加油了。现在按照9.06元/L的油价加满一箱油大概是250元,因为油箱本身还是有一些的。

买车那时候加油还是6元左右一升,那时候加满油基本不超200元。四年时间,油价只涨不降。现在我明显感觉加油一次增加了50元,一个月就多花费100元,加上节日50x7=350元,一年就是1550元。

但是,实际养车成本只会比这个多,不会比这个少。

还有,最近我下班回家在小区的公共停车位都很难找到位置,甚至发现有的车停在同一个位置好几天了,没有动过一样。本来车位有限,停车紧张,现在油价上涨后,很多人都不开汽车了,开电动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所以“僵尸车”暴增,导致影响的结果就是:停车难。

每年春运的时候运费都会上涨,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春运的时候吃碗面、买条毛巾的价格也是跟着上涨。所以,油价上涨也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物流成本会增加,就算是轻微的上涨也会间接导致我们老百姓生活物品价格的上涨,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衣食住行还是离不开汽油的啊。所以,油价上涨会潜移默化当中增加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负担。

总的来说,油价上涨会导致很多东西的成本跟着上涨,尤其是我们普通人的养车成本、出行、生活压力等方面,这些也是我个人在生活中明显感受到的。

未来7月起:油价或将下跌,粮价、猪价有变?化肥价也可能要降?

1.我突然下决心减肥了,不然我家狗怎么驼动我呢,它驼不动我,我怎么有钱加油了。果然圣诞老人才是最经济实惠的么,我也多养几条狗好了。

2.我说油价太高,你说瑞典更高。 我说瑞典公路都不收费,你说曰本收费。 我说日本工资高啊,你说俄国也不高。 我说俄国全民医保,你说印度没医保。 我说印度没强拆,你说伊拉克还挨炸。 我说伊拉克有自由,你说朝鲜更惨。 我说朝鲜有廉租房,你说阿富汗还住山洞。 我说你也六十好几了,咋就不能学点好?

3.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油价上涨,并表示油价上涨多少都毫无压力,影响不大。闻讯油价再次无故上涨,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奔走相告,鼓掌庆祝。国际新闻部分:美国石油工人大面积罢工。据美联社发布消息,罢工原因疑似为油价过低,场面十分混乱,这次罢工波及面很广,据估计有百分之九十八的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哎!油价涨了,富人们流行火葬了,如果家里死了人,没有用汽油火葬,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5.我们终于实现当年提出的赶英超美的宏伟目标了,别的先不说,至少油价超过了

面对当今世界局势紧迫的大局,相信不少人也收藏到最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局势,战争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隐性的影响。

比如现在圣贤的油价的上涨,许多开车族都在抱怨快要加不起油了,油价还不下跌。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只有消费活力旺,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以随事而制,推动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的局势变化。

一、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农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在每年的耕种期间农民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汗流浃背,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就教导学生要学会节约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

每到施肥期间,化肥购买都是必须的一个环节,他们都希望可以以最低的价格买到化肥,降低生产成本。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表了化肥将要降价的政策,在2020年以来疫情的影响下,粮食价格一直疯狂飙升,很多农民种植水稻并没有赚到钱,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化肥农资价格倍增和疫情的影响减少了农民的红利,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国家发改委对化肥涨价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家发改委建议,把部分重点化肥企业进行降价处理,依法有序经营化肥企业,不得囤积化肥来哄抬市场价格或散布谣言涨价的信息来扰乱市场的供应。

其中,也要求各企业单位能够认真负责地落实该项政策的执行,积极响应国家对化肥降价处理的号召,货物要积极投向市场,并以销售给农民,让农民获利为主要对象,尽量减少在中间环节的流转,在成本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得大幅提高价格,也不得释放涨价的预期。

二、油价的不断涨价给人们带来困扰

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局势越发激烈,并且俄罗斯是石油王国,因此,自从开战以来,油价就不断的上涨油价不断上涨的趋势让许多有车的人感到压力非常巨大,要出远门或上班的时候都要犹豫再三要不要开车?

身边的一些朋友们也会趁着油价还没有涨的前一天去把油加满,每天大家刷抖音或小红书上最关心的事就是油价的价格是否上涨,需不需要提前一天去加油?

自从油价上涨以后。

许多人的朋友圈都是发表有关油价上涨快要加不起油的文字油价为什么会上涨呢?油价的不断上调,对于油车而言,出行的成本大大增加,很多燃油车车主也直呼加不起油,更有朋友调侃95加满,倾家荡产等段子。

至于油价在未来的日子到底会不会下跌?那还得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局势怎么变化?

其实大家在油价上涨期间不一定要开车出行,可以考虑更加绿色便捷的公交车出行或者骑自行车也更加的方便,由于油价上涨,催生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油价上涨后,人们热衷于新能源汽车,环保还省出了一笔油价费。

三、猪价和粮价不稳定

大家还关心的问题,还有猪肉价格,众所周知前几年猪肉价格疯狂上涨,那一年养猪的人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引发了许多人都来进行亚引发了许多人都来进行养猪投资,但随后的一段时间,猪肉价格大幅度下跌,许多投资养猪的产户也亏本了,一直不稳定猪肉价格在每逢节日期间都会有一定的波动上涨。

粮食是我们生活的根基,然而,由于局势紧张,粮食供给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人民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化农业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不过,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粮食的价格形势还是非常的明显的,不会轻易受到战争和疫情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国粮食储备还是比较充足的,短期内不会有什么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总结:

无论是粮食的价格还是化肥的价格或是猪肉价格和油价的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它们的波动引发人们的收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能够降低石油的价格和其他经营的农业成本。